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這個事物是什么。盡管我們的課本詞匯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
第二,如果已經學會界定,那就要訓練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或做替換練習。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例如,Ilove you(我愛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么區(qū)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zhàn),沒有啟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
第三,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
從描述上來講,由于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坐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后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后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fā)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而這些細節(jié)就需要在口語練習中不斷地鞏固加深。讓學生更加貼近西方的思維模式。
第四,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
通常來說,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說蓋了帽兒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
第五,要有猜測能力
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眼就開始向上翻,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測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17世紀中葉,歐洲貴族們盛行投骰子游戲,當時法國有一位熱衷于投骰子游戲的梅雷騎士,他在投骰子游戲中遇到了一些使他苦惱的問題。譬如,他發(fā)現擲一枚骰子4次至少出現一次6點是有利的,而擲一雙骰子24次至少出現一次雙6是有利的,他找不到解釋的原因,于是他把遇到的問題向當時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請教,帕斯卡接受了這些問題,并把它提交給另一位法國數學家費馬,他們頻繁地通信,開始了概率論和組合論的研究。他們的通信被從荷蘭來到巴黎的科學家惠更斯獲悉,回荷蘭后,他獨立研究了這些問題,結果寫成了《論擲骰子游戲中的計算》,時間是1657年,這是迄今被認為概率論中最早的論著。那為什么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猜測可以通過表情、肢體、語氣等因素來判斷。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梁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