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詞匯提取,大腦的不同處理路徑
在心理語言學模型里,單詞理解和詞匯提取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我們從接收到視聽信號、辨認視聽信號所屬的語言開始,到把視覺信號轉化為書面拼寫、聽覺信號轉化為發(fā)音組合,再到分析書面拼寫和發(fā)音組合的結構,最終完成到含義的轉化,其中哪一步出了岔子都有可能導致錯誤。我在這里并沒有足夠的篇幅把單詞理解的整個模型都解釋一遍,如果真要解釋的話可能需要整整一本電子書,所以我把「詞匯提取」限制在一個非常狹小的范圍:我們在這里假設一個人已經辨認出了書面拼寫或者發(fā)音組合,現(xiàn)在需要把這個字串或者音串對應到概念上,而我就要講在這期間會發(fā)生什么事。
在第一章里我們已經看到,學會一門外語之后,這門外語的知識和我們的母語知識可能是相關聯(lián)的,乃至是部分重疊的,這一點在詞匯上也不例外。目前學界經常參考的一種理論,也就是下面圖里演示的修正層次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
修正層次模型認為,我們在學習外語的時候,如果在學習詞匯的時候借助了母語的解釋,那么會首先建立到外語詞匯到母語詞匯的連接。這樣在閱讀外語詞匯的時候,我們會在心里悄悄地把它翻譯成母語詞匯,再把母語詞匯聯(lián)系到最終的概念上。 20 同時,當我們的外語水平比較低的時候,我們也會先啟動概念到母語詞匯的連接,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兩種語言的對譯,從而借助母語的單詞來造出外語句子。
在上圖里,除了詞匯組合、概念組合之外,還有一些綠色的線條,它們表示概念和詞匯之間的連接。這些線條有實有虛,實線說明連接建立得相對較早,也更加牢固,在沿著實線的路徑行進的時候,我們的反應速度也比較快??梢钥吹?,經過母語的連接多半是實線,這說明我們在習得母語的時候就能夠直接把母語的詞匯和概念有機結合起來。在第一語言的環(huán)境里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我們難免會借助第一語言的解釋,在我還沒有高考的那個時代,對譯和詞表更是家常便飯,所以我們免不了會記住外語詞匯和母語詞匯之間的對應,也就出現(xiàn)了從外語詞匯到母語詞匯的那條實線連接。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圖上看出——并且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感覺出來,我們可以把母語詞匯翻譯成外語,但是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比把外語翻譯成母語更長,精力損耗也明顯高于把外語翻譯成母語。這和我們之前看到的語言切換的不對稱損耗也是基于相近的機制的。
之前有一些關于「英語聽力能不能用中文理解」的問題,其中有一些回答者認為,我們只能通過漢語來理解英語;如果換到剛才的模型圖表上,也就是說我們只能依靠實線連接來進行第二語言的理解??梢哉f,在一個條件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對于初學者以及語言環(huán)境受限的學習者來說,經由第一語言的學習過程是很難避免的。
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沒有能力建立起直接從外語詞匯到最終概念上的聯(lián)系。我們可以建立起圖上用虛線表示的那一系列連接;這可能來自于較高的語言水平,長時間的浸泡學習,甚至是使用外語的單語詞典,不借助母語翻譯來記憶單詞,可能要求會比較復雜,但絕對能做到。
我們可以不通過母語直接把辨識到的外語詞對應在概念上,也可以在確定要表述的概念之后,直接通過外語產出,而不需要借助母語翻譯。 21 這種連接出現(xiàn)的相對比較晚,并且與實線所標示的連接相比,可能需要雙語者——特別是水平較低的雙語者——花更長時間作出反應。但是經過長期訓練和語言水平的提升,我們是可以達到和母語者近似的詞匯提取路徑的。雖然可能在這路徑上我們反應會有一些慢,但是不需要借助母語,直接完成從第二語言詞匯到概念、從概念到第二語言詞匯的路徑,這是完全有可能的。